媽媽教室
產前準媽媽問題Q&A
A: 水腫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血液回流受阻;胎盤分泌的激素造成體內鈉和水的滯留,體內水分積存造 成尿量減少,在28週後檢查是否有水腫現象,因為此時子宮已經大到一定程度了,伴隨懷孕週數增加,因此水腫現象也會日益明顯,建議注意適當飲食及夜間多休息,可減輕水腫不適。
A: 目前為止還無法得知確切原因,但很可能是母體內發生多種變化的共同結果,可能包括懷孕早期(HCG)迅速升高,嗅覺和對氣味的敏感度提高,雖然無法知道是否直接導致噁心,但噁心最嚴重時,也是此激素達最高的時候,當然還有許多激素也都有可能影響。
A: 因為36周後就進入生產倒數時刻,所以最好先將工作交接,以免手忙腳亂,建議媽媽整理流程表,特別是留下工作相關人員及客戶聯絡電話,好讓接手的人可以再有狀況直接聯絡客戶,可避免交接不清而造成困擾。
A: 在新生命降臨的時刻,準父母多半緊張又興奮,然而隨著醫學的進步,面臨生產方式的選擇,令媽媽忍不住猶豫: 自然產好? 還是剖腹產好? 建議先聽聽專業醫師的解釋,選擇對自己對寶寶最適合的生產方式。
A: 妊娠18到20週,孕婦一般能感覺到胎動,經產婦自覺到胎動可能較早,隨著妊娠的停頓,胎動也逐步加強。胎動至妊娠32到34週到達頂峰,38週後逐步減少,假如到39週胎動還是很頻繁,孕婦要自數胎動,正常胎動每小時3到5次,假如胎動次數在正常範圍,有可能胎兒頭部尚未入盆,假如胎動次數過於頻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掃除胎兒子宮內缺氧的可能。
A: 此種現象屬前兆臨產的表現,稱為見紅。在分娩前24~48小時內,因宮頸內口的胎膜與該處的子宮壁分離,毛細血管破裂後,經陰道排出少量血液,與宮頸內的黏液栓相混排出,是分娩即將開始的相對較牢靠的徵象。若陰道流血量較多,超越平常月經量,不應以為是前兆臨產,需要趕緊去醫院就診。
A: 應試著紓解壓力,此時期的媽咪容易緊張、難入睡,建議睡前洗個熱水澡,吃點全麥麵包、牛奶、瘦肉等含有天然胺基酸成分的食物,與老公輕鬆交談,減輕壓力、舒緩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幫助提升睡眠品質。準媽媽可以適時的請老公傾聽自己的意見與想法,或提出一些要求,像是購買日常用品、幫忙分擔家務或是照顧小孩等,減輕準媽媽的壓力。
A: 最主要的症狀是「焦慮」,例如過度擔心胎兒的健康狀況而不斷上網查詢資料或尋求婦產科醫師、產檢前夕吃不好也睡不好、容易頭痛、胸悶、無法順利呼吸、暴飲暴食、心情煩躁、無法專心久坐。
成因:
先前可能有憂鬱症的病史荷蒙變化或身體不舒服、心情低落過於擔憂生產過程、孩子出生的健康,缺乏的支持環境。
預防:在準備懷孕前做好心理調適,培養正向的態度,事先考慮生產及養育孩子所需的經費。練習表達自己感受,適時地紓解壓力,獲得相關的育兒知識及資源丈夫及家人的陪伴和支持也是重要的。
A: 真陣痛為較規律性一般為五分鐘收縮一次,一次大約50秒發生時間會越來越短,疼痛強度會越來越大及越來越強烈,且一旦發生就會持續不會停止。假陣痛則沒有規律性,改變姿勢時可緩解疼痛且痛感較小,疼痛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漸漸消失。
A: 因胎兒壓迫小腸造成移位,使黃體素及平滑肌鬆弛及腸蠕動減慢或是口服鐵劑都是常見的便秘原因。
處理:每天早晨喝一杯溫水,增加每日水分的攝取還有多吃高纖食物及蔬菜;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及適度的運動都會是很好的方式
A: 可嘗試自然分娩,但因為自然分娩需規則且強烈收縮,恐造成前次子宮傷口的破裂,而造成孕婦生命危險及胎兒窘迫情形,建議還是採剖腹產。
A: 產兆分為有落紅,破水,陣痛,每位產婦順序不同,而也並非每位孕婦都有落紅情形。
A: (1)前期:身心變化較大,可多注意優生保健、孕期營養、乳房護理。
(2)中期:危險徵兆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3)後期:生產課程拉梅茲、坐月子的觀念
A: 保持心境開朗,勿過於疲勞,少食多餐,避免接觸產生噁心的食物或味道、避免空腹時間過長,多吃蔬菜水果及喝充足的水。
A: 這是由於子宮逐漸增大,直接壓迫膀胱所致,每次小便量不多,有些孕婦更需要每小時如廁一次。 待子宮上升到膀胱的上面,排尿的次數便會回復正常,所以媽媽們不用太擔心。
A: 陰道會分泌的白/淡黃色的黏液,若不帶異味不刺激或不疼痛,則是因為陰道壁及子宮頸的黏膜變軟變厚,腺體分泌增多所致。
處理方法:
選用棉質內褲及含低鹼度的肥皂,勤換衛生護墊或內褲,避免使用除臭劑或進行陰道沖洗。
A: 在刷牙或吃硬物後齒齦有出血現象,要注意口腔衛生,餐後要刷牙或漱口,選用軟毛牙刷來做口腔清潔,避免過度用力刷牙,亦應定期去看牙科。
A: 症狀:面部、乳暈、外陰、肛門及腹部肚臍以下腹中線的顏色會漸漸轉深,身體上的黑色、茶色小斑點的數目也會增加。
處理方法:
使用太陽傘或帽來避免日光的直射,避免使用漂白劑漂白皮膚色素沉著,斑點會在生產後漸漸消退,但不會恢復原狀,有薄薄顏色殘留。
A: 症狀:在腹部、臀部、大腿及乳房皮膚會出現彎曲不規則呈粉紅色的條紋,並有搔癢的感覺,腹部的妊娠紋會呈紫紅色。
處理方法:
妊娠紋在生產後會逐漸變小、變窄、成灰白色或銀白色有光澤的線紋,可以塗上潤膚軟膏及按摩以減輕搔癢現象。
A: 症狀:突然站立或長時間站起時,孕婦會感到眼前出現一片漆黑,甚至頭暈、旋轉、站不穩,需要立即坐下或躺下。
處理方法:
避免長時間站立或急促變換姿勢,動作緩慢一點,避免過份疲勞,如感到暈眩應即躺下,頭平臥及抬高雙腿。
A: 症狀:拇指、食指和中指附近常有麻木、刺痛及軟弱無力的感覺有輕微浮腫、僵硬及不容易握拳的現象、早上症狀最明顯。
處理方法:
生產後會逐漸好轉,避免進食太鹹的食物,睡覺時可墊高雙手以減少積水現象。
A: 女性懷孕期間,許多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需求量不足,準媽媽們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而非選擇單一營養素或礦物質補充劑。若有需要透過保健食品補充營養,建議在醫師建議下,選擇市面上孕婦專用綜合維他命,以補充孕期足夠的礦物質和維生素。
A: 只要孕婦本身身體健康,沒有迫切性流產的病史及徵兆、沒有子宮收縮疼痛及出血的問題,孕期體重增加理想,可以持續哺餵母乳。如果寶寶吸吮時,媽媽覺得有宮縮疼痛情形,建議媽媽稍休息一下,再讓寶寶吃母乳,如果情況未改善,可請教專科醫師,此時不建議持續哺乳。
A: 孕吐的原因可能與荷爾蒙的改變有關,有時心理因素也可能造成孕吐。孕吐的情況大多自懷孕5至12週後會自然減輕。孕吐期間可起床前先吃些蘇打餅乾、乾吐司或穀類食品後,再下床;避免用餐時喝湯或開水;少量多餐,避免油膩、不易消化或調味濃烈的食物;孕吐後漱口,嚴重時可在醫師建議下,服用止吐藥物。
A: 懷孕過程中不宜飲用含有人蔘成分的補品,有些人可能因此會有子宮收縮,甚至需要安胎。以西醫觀點孕婦只要正常飲食,依週數檢查胎兒發育正常,就不必攝取其他補品。
A: 孕婦不宜進食過補的食物,原因是過補的食物會令胎兒吸收過多養分,體重超標,孕婦生產時會感到非常困難。所以應該進食較清淡的食物。
A: 不論是剖腹產,還是自然產的孕婦,都應該在產後第十二天才開始進補。原因是在第十二天後她們的惡露已經大致排清,不會因進補而增加排泄量,這時就可進行較溫和的清補,進食較清淡的補品。不過,剖腹產的產婦在補品中可加入陳皮,但不宜加薑,因薑會刺激傷口;相反,採用自然分娩的產婦,則可以於補品中加入薑,薑並不會對她們帶來負面的影響。
A: 有助於順產的食物包括有芝麻糊、雞蛋腐竹糖水及白蓮鬚雞蛋糖水,不過進食這些食物時有先後次序的。在懷孕第四、五個月時,可以先進食芝麻糊,當將近生產的一個月,就可以進食雞蛋腐竹糖水,到接近生產時,可以進食白蓮鬚雞蛋糖水。分先後次序來進食的原因,是根據食物本身的屬性,避免因食物太過寒涼而影響胎兒,建議服用時先詢問中醫師。
A: 孕婦其實不宜進食過補的食物。至於在不同季節懷孕的婦女,若在夏天氣溫較高時懷孕,由於孕婦排汗量較多,宜進食清潤的補品,這樣較易吸收。而在冬天氣溫較低時懷孕,由於孕婦排汗量較少,就應該進食較補的食物,這樣會較佳。
A: 雖然引起子癇前症的確切原因還未明,就目前認為和胎盤大有關,受精卵無法適當在子宮著床,造成胎盤接受來自母體子宮動脈的血流不足,導致日後傷害,特別是心血管、子宮、中樞神經系統和肝臟,子癇前症也會影響母體的血液凝固機制,對胎兒成長有負面影響,並且增加胎盤剝離的危險。
- 以上部分資料參考自:
- http://www.ha.org.hk/haho/ho/hesd/101506c.htm
- http://www.ha.org.hk/haho/ho/hesd/101506c.htm
- https://www.dadupo.com.tw/m-u/95-5/link-m.htm
- http://www.mombaby.com.tw/article-3121-2.html
- 嬰兒母親雜誌第480期
- 管他百歲千歲,能帶好孩子才是萬歲 出版:所以文化
- ISBN:9789868819382